第四十五章:中联转衰.得失之间 (第1/2页)
篇三:创业懵懂.中联衰亡
或许是因为在制高点的突遇寒冬,中国的光伏中游产业意欲重回正轨的愿望十分强烈。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渐退后,2010年度整个行业理所当然地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上半年各国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加大,以德国为首的抢装和美国等新兴市场的快速扩容,中国的光伏企业以“尚德”为代表的中游组件企业,一扫09年的阴霾,业绩创新高,组件的产量更是超出全球的50%。
随着国内第一批“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释放,预计2010年底光伏应用项目装机量攀升至600MW。2010年下半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国内整个光伏产业热切地期盼再次出台相关应用的政策。
进一步扩大光伏应用的范围,真正迎来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春天。谈不上先见之明,6月底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第二批光伏特许权项目”的招标,被行业定义为光伏应用与国际接轨“度电补贴”模式探索的第二次实践。
第二批光伏特许权项目的招标,在万众期待中炸开了花。三季度初始,各大光伏企业为了角逐这场光伏应用盛宴,精心准备、积极筹划,甚至上升到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合纵连横。
经过一、二季度的洗礼,清鸿和小任俨然成为了商务的骨干,较之于王旭有过之而无不及。鉴于清鸿和小任手里跟踪的项目较有价值,总裁唐华生对于王旭信任有加,故安排特许权的项目由章伟、徐花二人负责,王旭等主要参与。
清鸿和小任是一肚子的抱怨,却无力去改变些啥。二人深知这种国家级项目的参与对于一个商务工作的来说是一场提升价值的最佳历练,但唐华生总在“夏宁NX10MW项目”上对王旭建立起的信任已深入人心。
与其抱怨自己的不幸,不如做好当下。第三季度,清鸿顺利地签下了辽宁营口项目的EPC合同,小任跟踪的宿酒建材城项目如期中标。
2010年8月10日,第二批特许权13个项目,总计280MW规模,在北京开标。0.728元/度——又让整个行业瞠目结舌,这种度电补贴的价格根本难以盈利,整个行业有如第一轮特许权招标一样的质疑。
“中联光伏”所投标的10个项目全军覆没,仿佛一记重拳打得每个人不知所措。这个光伏明星企业,创造了许多让人惊讶的“中联光速”,一下子让整个行业都大跌眼镜——总应该中一两个啊!
外头的觉得甚为可惜,里头的也只好随波逐流,附和着各大媒体所谓的理性评论——这是一场属于央企的盛宴。
清鸿知识层面尚不能完全明白融资成本、运营成本对于一个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只是觉得央企的人工成本如此之高,又无产业链的优势,着实不应该啊!
清鸿和小任的项目,算是挽回商务部三季度的脸面,不至于颗粒无收。工程部按流程筹划着项目的开工建设,其它部门有条不紊地配合着开工前的准备,很快大家都把特许权投标的遗憾抛之脑后。
毕竟光伏应用项目的投资并不是“中联光伏”的主业,只是章伟、徐花、王旭在公司沉寂了一段时日,意志消沉。
此时唐莹莹的海外业务部已筹建完成,部门年轻、活泼,几个异样的国际友人的面孔更添张力,一派国际化经营的景象,同时商务部的日常行政管理大权已紧紧地握在了唐莹莹的手里。
一直在思索,那时的清鸿一直觉得项目的建设成本才是特许权投标度电补贴报价最主要的依据,于是有意整理网络中每个项目报价所支撑的数据。
组件价格是项目投资成本的大头,但是针对此类项目组件在市场上的成本相差无几,工程施工一直是“中联光伏”的优势,不至于拉开如此大的差距啊!
也许关于项目投资更深层次的知识,清鸿还不具备理解的水平,但随着传统电力安装企业的转型、光伏制造企业的副业拓展以促进主业产品的销售,让光伏应用项目EPC建设行业的蓝海商机转瞬消失殆尽。
“中联光伏”的王者地位,还没有低头,皇冠就掉了下来。各大知名的光伏制造企业纷纷组建自己的EPC项目管理,光伏产品链的优势辅以项目EPC业务的拓展更具有成本的优势。
传统大型电力安装企业,根深蒂固,真要转型做光伏项目EPC建设,简直是易如反掌。甚至各大电力设计院、电力三产安装等国有企业,以支持新能源发展为口号,纷纷成立相关部门,都想在光伏应用建设的浪潮中分一杯羹。
项目EPC建设的投标接连失利,公司很多人难以接受这无情的现实,更多地抱怨市场的扭曲和一些企业的恶性竞争,殊不知在先进技术未产生效益前,产业链的优势和高效管理才是竞争的关键。
“谐力集团”一直专注于光伏上游产品的发展,针对光伏项目EPC建设中的核心产品组件、逆变器等并无远景规划。
集团一直对外声称自家的光伏上游和行业内的中游企业互补,一旦涉及发展中游组件、电池片等产品的制造,相当于把所有的合作方都变成了竞争对手。
当然,集团的战略后来还是改变了,不过在当时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还未崛起的行情下,上游的确是集团光伏产业发展的基调。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光伏项目建设的模式已在悄然在改变,单纯的EPC模式已难以获利。随着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光伏项目各模块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和普及,EPC中的各个环节的价值被逐步挖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