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行业现状.光电建筑 (第1/2页)
2009年之前,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产业上游的高纯度硅料、硅片和下游的应用系统两头在外的大环境尚未改变,更多的是耗能的中游电池片、组件生产环节留在了国内。曾几何时,拥硅为王。
以“尚德”为领军的组件企业,成就了中国成为光伏组件出口的大国,“尚德”的当家施正荣一度成为中国首富。有些专家已经敏锐地认识到了产业发展的问题:两头在外,污染留给了自己,清洁送给了别人。
“光伏应用系统成本过高,在国家没有补贴的情况,难以推广。我们部门的生存现状主要还是以卖卖组件为主。”曹光直言不讳地说道。
“你们老宦也只是卖卖小风机,光伏应用的系统一套没有。”事实上的确如此,当月一部也只是卖出了“后生药业”五台微风发电路灯。
后续的日子,宦定强的冷漠,让清鸿和廖凯都明白了光伏应用领域成本的高昂和市场的尚未开启,哪是老百姓能用的起的啊?确实只能在一些军工、航天等烧钱的地方,偶尔启动了一两个也只能是示范项目而已。
宦定强的整日忙碌,诚然不是为了工作。国内市场未启动,汪工并未给项目部门下达任何销售的KPI指标。曹光亦是无心培养任跃信和严军在光伏应用上的突破,更多的是让二人去开拓网络组件的销售渠道。
三月轻盈的脚步,在柔软的阳光中穿行,柳梢绿了,宛如一窈窕淑女,欲语还“羞”,轻风拂起曼妙的舞姿,柔美而清新,无限的遐想,如梦一样。
“不能老如此混着啊!我觉得从上至下都没有人急。”任跃信挨个递了根香烟,有气无力一般,这一天下来屁股都坐得有些麻木。
“给你发工资不就得了。”严军呵呵地笑着,反倒是一副满足的神色。
“靠!干销售的,不能这么拿着死工资啊!”廖凯年龄最小,却又故作老道。
“不是我不想啊,都不知道市场在哪里。那些网上的市场询价,一个个号称出口国外,谁知道他妈真的假的。”清鸿有一些抱怨。
“再来一根吧!再坐会就下班了。”似是能摸索到的客户资源大都如此,四人各自又点燃了手中的香烟。
或许是路途遥远早起的缘由,所有人都耷拉着脑袋。部门工作处于无管理的状态,渐渐有了一种慵懒的习惯。工作没有方向,正如宦定强所说:“我之前从变压器板块调至这里,我还迷茫着呢!”
“待着就好!待着待着说不定希望就出来了。”清鸿是如此安慰自己的。
也许是互相安慰,四人总喜欢相约一起抽烟。虽有抱怨,无压力,总算是得过且过。看得出来,任跃信是一个想做事的,清鸿更乐于听他说行业的见解。
“这一年来,国内的上游产业发展很快,价格也下降很多。我们国家的资源不会一直在为国外做奉献,我相信下游应用的政策肯定会出来。”
任跃信曾和一个凌姓的朋友倒腾过一次硅料,现在的价格较之以前已经降上了很多,这很快会传导至中游的电池片和组件,组件价格合适时,其相信国家不会不关注国内清洁能源的应用。
“觉得也是!”清鸿很赞成他的分析。正如汪工面试时说的一句话:“国内市场即将启动。”
“你相信老板搞个‘中环光电’来养着大家吗?肯定都是在等待时机。”似乎年龄越小,越是显得自己更为老沉。
“混着呗!不操老板的蛋心。”严军倒是洒脱。
2008年底,我国光电产品呈现一种快速增长态势,但国内应用市场需求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推动光伏应用市场,加快光伏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09年3月25日,财政部颁发《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此时的光伏应用更多的是铺设在建筑的屋面上,幕墙结合的项目寥寥无几。
《办法》的核心内容:一、项目单体容量不低于50KW。二、光电产品转换效率,单晶硅超过16%,多晶硅超过14%,非晶硅超过6%。三、优先鼓励并入电网的项目,优先政府、医院等事业单位利用自身建筑发展光伏应用。
关于补贴原则定为每瓦二十元,鼓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申报在每年的4月30日和8月30日前。
3月27日,周五。清鸿如往常一样,关起办公室和廖凯一起看着无趣的电影,任跃信、严军亦在无聊地盼着下班考勤的时间。
忽然各自的办公腾讯通上跳出了一则通知,通知公司全体员工至一号会议室开会。走廊上黑压压的一片无精打采,拿个笔记本也许只是为了装装认真的样子。
“都快下班了还开会,真是折腾!”
“这会一开,铁定抢不到座位。”
走廊里三两抱怨,领导从身边走过,声音变小。走进会议室,陆续坐下。一抬头,看到汪工站在讲台上正准备发言,助理专注着调整投影的材料。
“首先和大家说一声抱歉,住宿的员工一到周五都盼着早点回家——耽误大家!”汪工说这一些话时,实际上大家都未感到他有任何的歉意。
待材料投影完成,汪工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抬起头看向所有的员工,话风突转:“但这一个会太重要,关乎到一个行业的兴起。”
“光伏应用领域,远落后于国外发达的国家,上、中游的现状目前取得了骄人的发展,不过争议也很大,但在下游的应用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司去年建设的50KW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取得了不错的示范。”
“利用建筑物作为载体建设光伏项目,所发电量供业主日常使用,实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溢于言表的自豪,这个项目便是汪工主导建设的。
“苦于建设成本过高,一直无法有效地推广。这些日子公司未雨绸缪,从集团兄弟单位调任一批优秀的员工,同时外招了一些新的血液。无奈于市场——甚是理解大家的迷茫。”说到这里汪工有意停顿,微笑着看向大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