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初至苏城.无奈现实 (第1/2页)
《一剪梅》
陋室凭栏望阑珊,锁眉轻愁,寥瘦无言。轻风难解凌云意,声声唏嘘,春雨慢慢。
它朝眷顾时境迁,白发频生,江东无颜。正是年少轻狂时,志拖云端,悲喜勿怨。
不想“毕业即失业”这句话由自己来验证,亦是忍受不住亲戚和邻居寒暄中一种无意的刺痛。整个正月的祥和里,清鸿过得十足不安。
带上那“羞辱”的一千二百元,联系上了几位同样如此失意的同学一起去了杭州。杭州之行,让清鸿的确感受到了春招生就业的压力,一是口袋中的钱财所剩无几,二是好的工作机会基本上无望。
其它省份对珠城财贸大学的春招政策知之甚少,误认为清鸿的学位非全日制本科毕业,一番竞争,差强人意的不少机会都失之交臂。
近一个月人才市场的拥挤,毫无斩获,倒是增添上了一副眼镜。轻微近视的清鸿看不甚真相关的招聘信息,挤进去经常是一抬头的失落。配上副眼镜,不能白挤,只是没有想到,近视的加深,一戴便是后半生。
大家都动摇了!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部分同学计划换个城市重新开始,还有的终于意识到父母对自己安置的重要性,于是大家在一种失意中相约同游上西湖,也算是不虚此行。
这次西湖之游,是清鸿此生第一次游览西湖,也是十年里唯一的一次。清鸿不是很喜欢拍照,当天他在“曲院风荷”的景致里还是拍了两张。
后来的日子里,偶尔清鸿会漫不经心地翻看起,上身白色的衬衫,下身土黄色的裤子,清瘦的面容,忧郁的双眸,一段青涩时光的感怀。
后来的上海和苏州之行,同样是无疾而终。如今想来,只能总结为自己的涉世未深、眼高手低。
在这一份无疾而终里,清鸿深深地懂得了两个道理:一是任何时候不能没有经济基础;二是寄人篱下只有低头。然而,相对有些自负的清鸿来说,若是经济基础没有,又寄人篱下,默默地只会选择离开。
当然,苦中偶有乐趣!上海求职时,有限经济条件,为节省费用,四个同学租住在上海火车站对面的地下室里,潮湿阴暗,倒也凉爽。“这个时候还没有就业的,大都是穷人的孩子。”——这句话甚是精辟!
穷人家的孩子,如此的环境,适应并不是太难,唯一的缺憾就是地下室里的手机信号不是很好。简历投了很多,回复的甚少。如若哪位手机上看到“021”开头的来电都会带来一阵紧张和期许。
一人一个小时轮流带上所有的手机至地上等候,其余三人在地下室里打牌为乐,一旦上头声嘶力竭地呼喊哪位,哪位便箭一般地蹿上去,留下两双羡慕不已的眼神。坚持一段日子,印象中只有一人留了下来,从事电话销售的工作。
梅雨期的湿热,几乎褪尽了清鸿所有的衣裳,闷沉的天气让人愈显疲惫。清鸿已折腾不起,更无折腾的资本——温饱已成问题。
四年大学所定义的孤独让他再也无意去“寻找”尚未就业的同学。这一份孤独的延续,让其无所适从,或许每个孤独的心都有一个不甘孤独的自己。
清鸿想到了郭元庆,郭元庆是大学时相邻学校的,在高中同学杨军的介绍下认识。元庆的身材健硕、面容粗犷、十足的北方人。然而,狭小的眼睛里似是总透着一股狡邪的味道。
在校园的那一些日子里相处甚欢,性格上二人也较为投缘,散漫中带着一种不羁,让清鸿有时恍若看到了自己。
元庆专科毕业,在苏城从事手机销售的工作,暂居住在其高中同学舅舅的蜗居点——苏城城郊租赁的闲置民居。电话里清鸿在期待的“邀请”之下,“应约”来到了苏城,这个离老家不是很远,却一直不是很钟意的城市。
“我到那里住不合适吧?毕竟你都是暂住在别人那里。”多少有所顾忌,毕竟不认识元庆的高中同学,也不想给他带来任何的麻烦。
“有啥啊!暂住就暂住呗!人挺不错的,话说我也出了一点房租。何况你是本科生,比我强,过渡上一个月,搬走不就得了,等你一旦找到工作的时候。”元庆一把提起清鸿的行李,热情地说道。
若不去那里,自己又能去哪里?或许自己理应强过他们,似是元庆说的有上几分道理。这一段日子的失意,不至于说自己找不到工作吧?——应该是一直在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出来了不得不低头!我还学的是英语专业,出来之后养活自己才是最为重要的,狗屁英语还不如我卖手机呗!”
清鸿难以认同,但也无力去否认。元庆身上的那一份不羁,清鸿不得不承认自己如今已做不到如此的洒脱。
“公交车来了!兄弟,你我要现实一些,相信你!先混着,总是有机会的!”
清鸿紧随其后踏上了车,元庆刷了两次卡后便拉着清鸿找了两个位置一起坐了下来。郊区的公交车刷卡的确优惠不少,元庆和清鸿解释到此种公交卡的一些智慧功能,“你明天也去办一张!”元庆一脸的兴奋。
凌乱,住的地方,却也无需整理,因为再乱,自己想寻找的物品总能即时的出现。舅舅是临时工,送煤气的,吃睡的地方清爽,其它再乱对于进城务工的来说,归类整理似是没有任何意思,谁知道来年又在哪里?又从事何种生计?
舅妈添了几道小菜,离开校园后第一次相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两瓶冰凉的啤酒下肚,亦添几分豪情。舅舅时不时地举杯,一是祝愿清鸿离开校园后一切顺畅;二是在苏城努力扎根不忘初心——都是农村的孩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